2025年9月1日,天津上合组织峰会现场,印度总理莫迪与俄罗斯总统普京“手拉手”步入会场的画面,瞬间引爆全球媒体。这并非寻常的外交寒暄,而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地缘政治芭蕾,其背后隐藏着印度“战略自主”外交的复杂算计与日益严峻的未来挑战。这场“钢丝舞”能否持续,已成为国际社会最尖锐的疑问。
印度与俄罗斯的特殊战略伙伴关系,其根基远不止于军事、能源和上合组织这三大支柱,更深植于长达七十年的历史惯性与情感羁绊。正如复旦大学林民旺研究员所言,印俄关系在印度外交战略中扮演着“战略托底”的关键角色。印度70%的武器装备,从米格-21到S-400防空系统,皆仰赖俄罗斯供应,甚至允许印度本土生产苏-30MKI战机,这种技术转让的深度是西方国家难以企及的。在能源领域,2023年印度以折扣价日均进口180万桶俄油,成为俄油第二大买家,并巧妙地将部分精炼石油转售欧洲,赚取巨额差价。这种军事与能源上的深度捆绑,使得印度即便在俄乌冲突的国际压力下,依然拒绝对俄制裁,高调宣示其“战略自主”的底色。俄罗斯专家直言不讳,俄方深谙如何迎合印度强烈的虚荣心,通过在联合国安理会等国际场合为印度“撑腰”,尤其是在敏感的克什米尔问题上给予支持,来巩固两国关系。这种“铁了70年,从未出卖过印度”的历史友谊,铸就了印俄之间难以割舍的情结,成为印度“钢丝舞”的坚实基石。
然而,这场看似游刃有余的“钢丝舞”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结构性矛盾与挑战,其可持续性堪忧。首先,美印关系已跌入冰点。美国政府以印度进口俄罗斯石油为由,对印输美商品关税增至50%,特朗普甚至四次尝试与莫迪通话未果,并可能取消秋季的印度之行及“四方安全对话”计划。四川大学黄云松副院长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印经济对峙背后是两国国家定位的激烈碰撞:美国将印度视为必须“让利”的次级伙伴,而印度则自诩为“全球南方领导者”的大国,渴望平等对待。俄罗斯知名美国问题专家德罗布尼茨基更是直言,特朗普政府正在亲手摧毁美国苦心经营多年的“印度制华”战略,反而为中国创造了深化区域合作的战略机遇。这种战略愿景的错位和信任危机,正无情地压缩印度左右逢源的外交空间,迫使其在“友岸外包”的幻想中清醒。
其次,印度国内政治的复杂性,如同一个巨大的黑洞,不断吞噬其外交决策的理性与长远性。莫迪政府长期鼓吹“印度制造”和“对华脱钩”,但现实却是一地鸡毛的制造业困局与对华供应链的深度依赖。正如观察者网专栏作者谢超所分析的,印度经济陷入“对抗中国越狠,对华依赖越深”的悖论。印度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公共管理、建筑、金融等服务业,制造业占比长期徘徊在14%左右,净外国直接投资骤降,外资撤出规模巨大,其“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等供应链重构尝试已宣告失败。这种经济硬约束,迫使莫迪政府不得不调整对华经济政策基调。同时,国内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也使得莫迪政府在外交决策上必须兼顾民意,例如在面对美国压力时,莫迪呼吁民众购买本土产品,以维护国家尊严和执政稳固。然而,这种国内政治考量下的外交选择,往往缺乏长远战略眼光,容易陷入短期博弈思维,使得其“平衡外交”充满“钟摆效应”的风险,如同一个被国内民粹主义牵着鼻子走的木偶。
最后,从历史类比来看,印度长期奉行不结盟运动,试图在大国之间保持独立性。然而,当前国际格局的加速重组,使得“不结盟”日益演变为“多向结盟”甚至“投机成瘾”。四川外国语大学龙兴春教授强调,作为一个有不结盟外交传统的国家,印度如果只是追随某一个国家,将有损其大国追求。印度一方面积极参与美国主导的“四方安全对话”(QUAD),另一方面又强化与中俄在金砖国家和上合组织框架下的合作。这种“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能源靠俄罗斯”的“骑墙”策略,在短期内或许能为印度带来半导体技术转移和苹果供应链迁移等红利,但在中美俄三大巨头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印度“选边站”的压力将不断加大。印度在中印边境问题上对中国战略底线的试探,以及在涉台问题上的反复横跳,都可能对其外交可持续性造成负面影响,甚至面临“搅局者”的风险。印度的外交“钢丝舞”能否持续,最终取决于其能否真正摆脱实力配不上野心的困境,实现真正的战略自主,而非在短期利益中摇摆不定,最终沦为地缘政治的“裸泳者”。毕竟,在国际政治的丛林法则中,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而“钢丝舞者”的结局,往往是坠入深渊。
股票配资在哪里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